研究动态

史晋川:实施双循环必须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发布时间:2020-08-19 13:41:49 作者:史晋川 来源: 阅读:

双循环战略的提出与比较优势原则受到人为阻碍

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开放是连在一起的,对内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动力。35年前,中国曾经提出国际大循环的战略。为什么时至今日,中央又提出了“双循环”?

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所谓国际产业分工是由各个不同的国家来生产和提供不同的产品与劳务,包括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所谓国际贸易,就是各国所生产的不同的产品和劳务拿到国际市场上交换。

市场经济的国家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和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有关各国的禀赋和产业优势。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原则,即A国生产甲产品的成本比较低,有优势;B国生产乙产品,成本比较低,有优势。由此就形成国际分工,A国生产甲产品,B国生产乙产品,然后交换。

但是,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遵从的并非均为绝对优势原则,而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则。简单来说,比较优势原则指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即使A国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成本都比B国低,也是可以形成两国产业分工的。在这种情况下,A国生产比较优势更大、机会成本更低的产品,而B国则来生产另一种产品。

全球依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前提下,各国可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按照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特点,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情况来定位分工和开展贸易。中国改革开放40年恰恰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40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过程中,各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

现有的情形下,如果有一个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主要的和起主导地位的国家,比如美国,如果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人为地动用政府力量、用非经济的方式来限制其他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时,被限制的国家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即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发生变化、变形甚至扭曲的条件下,它应该来如何调整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位,怎么来重新调整国内外的产业布局与市场布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战略。所以,我们提出“双循环”战略的背景就是原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在多边贸易体系下所遵从的比较优势原则受到了人为的阻碍。“双循环”战略就是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调整本国的国内外产业布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



实施双循环战略,必须改变国内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


所谓的经济循环实际上指国民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循环。总的来说,不管是一国之内还是世界之内,肯定有一个生产方、一个消费方。消费方又是各种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或技术的所有者,而供给方是要素的需求者。所以,供给方会向需求方购买要素,用买来要素进行生产;而需求方又会拿着出卖要素的收入向供给方购买产品。这种要素、产品和收入的循环就是总体经济循环,或者说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循环。

国民经济整体的大循环有两个方面,一是总供给,二是总需求。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怎么来看待中央提出的“双循环”的战略?

首先,个人认为,在总需求方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可能会相对顺利。因为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调整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实际上,在十年前中国已经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总需求的结构,也就是总需求中三架马车比重的调整。将原来比重顺序出口、投资、消费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内需和外需的比重上做相应的调整,降低外需在三架马车中所占的比重,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反映一国外需比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外贸依存度,特别是出口依存度。从纵向角度来看,200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56.3%,其中,出口依存度是32.5%;2012年,外贸依存度降到47%,出口依存度降到24.9%;201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降到33.9%,出口依存度也降至18.1%。

所以,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今天才提出来,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概念就已经融入其中了。

但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偏高的。一是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18年为21%,只有我们的2/3;二是从内需,特别是从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看,近年来中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在55%~60% ,而世界各国的平均消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大概是在75%左右。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从纵向走过的道路来看或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内需的比重,特别是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应该说都是偏低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及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尽管它是在国际经济环境非常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短期的权宜之计,它是一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长期战略性调整。虽然这个战略已经在实施,也已经初见成效。但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要更加明确这一战略,更好地坚持实施这一战略。

从总需求的角度,如果要实施双循环战略,要进一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措施就是要改变国内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

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尽快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目前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之比在世界各国是偏低的。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0892元,但是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3073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43.35%。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老百姓获得的收入偏低,获得感不高。所以,如果要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首先就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当中的居民收入分配的份额问题,让老百姓有钱花。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敢花钱。

第二,必须加快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尽管基尼系数近几年略有下降,但仍然是较高的,一直保持在0.4左右。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影响到消费开支、影响内需。收入越高的人,其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是越低的;收入相对低的人的消费倾向更高一点,无论是边际消费倾向还是平均消费倾向。所以,要更加重视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使得中低收入者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双循环中要重点关注缺乏替代性产品的领域


从总供给视角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战略,与从总需求角度相比,更加复杂和困难。因为从总需求的角度来说,关键是要降低外贸依存度,尤其是出口依存度,扩大内需。但外贸依存度当中的进口,不属于总需求的因素,而属于总供给的因素。在实施“双循环”战略的过程中,要降低出口依存度相对容易,而要降低外贸依存度中的进口依存度会相对困难。

我们可以把进口物品分成两类,一类是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这一类产品的进口调整相对容易,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进口国家可供选择,如果原有的进口渠道受限,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进口国家就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循环格局。所以对这一类产品,调整或降低进口依存度不是很困难,而且我们也无须刻意降低它的进口依存度。

但是要降低另外一类进口产品的进口依存度是比较困难的,包括尖端的技术、关键的设备、核心的零部件等。这类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最发达的国家,其中,美国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其它的发达国家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又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这类产品进口受限,我们显然很难找到适当的替代国家。

从总供给视角来看“双循环”战略的实施,重点是在缺乏替代性产品的领域,怎么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来降低其进口依存度,调整现在的“双循环”格局,加大国内循环的比重。

解决这一问题,措施要分成短期和长期两类。从短期来讲,我们要集中力量做技术攻关,来培育和壮大自己的企业,让它们能够尽快通过技术的提升、工艺的创新,来生产出相近的进口替代品,从而尽量完善国内供应链。从长期来讲,要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


必须将国内循环嵌入到国际循环中去

从双循环实施的战略指导思想来看,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要特别强调的:

首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的实施,不要把它完全看成是受到外部冲击和限制的被动的战略选择,在双循环的战略实施中应该确立主动的防守反击意识。

换言之,即使是以内循环为主,中国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尽量地把完善中的国内循环嵌入到国际循环中去,借此加强双循环的密切联系,同时在一些国内通过自身研发创新的尖端的技术、关键的设备、核心的零部件等产业领域,来提高世界对中国的依赖性。如此,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就不是完全脱离的“两张皮”,有的国家要刻意打压及与中国脱钩,也就很难办到。

其次,就是在打造内循环时,也要分轻重缓急。国防、军事、航天这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和生死存亡的关键领域,是我们内循环的底线,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国内循环体系。但是,在面大量广的商业创新领域及相关产业领域,比如app之类,不要轻易地去下定论,说在这些领域我们也要以国内循环为主,还是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融入国际循环,不失时机地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积极地做好消化吸收,来完善国内的产业链,提升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内循环和外循环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国际政经形势下,应该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来实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既很好地实施中央的“双循环”战略,同时也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声明:该文为合作媒体 网易新闻-网易研究局 付费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如有转载需要,可联系相关媒体授权。如有侵权,AFR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谢谢合作!